“谈核”不必“色变”
“谈核”不必“色变”
日前,市科协邀请核工业第八研究所原所长陈绍廉研究员在杭州启正中学给100多位老师和学生上了一堂题为“核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讲座。这是今年“百场科普讲座进学校”活动之一。
很多人一听到核能发电,就会联想到多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和最近的福岛核电站事故,这其实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从事故概率、环保角度来讲,核能发电比起传统的火力具有决定性优势,而它所具备的稳定性也远胜于新兴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核电是继火电和水电之后,世界第三大能源,是利用核反应堆中的U235、Pu239、U233裂变反应,以及H2(氘)和H3(氚)聚变反应释放的热能进行发电,现在的反应堆都至少有四重保护屏障——燃料首先被压缩成密实的芯块,外有燃料包壳和压力容器,以及厚达1米的安全壳,这四重防护足以让核辐射插翅难飞。
谈到核辐射的问题,陈绍廉研究员说:“其实生活中,我们受到太多的辐射侵袭而不自知,比如我们住的房屋每年释放的辐射量为0.75毫希、土壤0.15毫希,乘坐飞机从杭州到欧洲往返一次会产生0.04毫希的辐射,而核电站周围每年释放辐射量只有0.01毫希。所以,我们都应该掌握一定的核知识,谈核色变,完全没有必要。” (郑坚 俞梁)